![]() 說起“天眼”,大家并不陌生,近年來公安系統持續完善的“天眼”網絡,成為偵破大案要案的最強“輔助”。 你知道嗎,在漳州,“天眼”更有“奇用”——記者獲悉,目前漳州市132個施工工地都安裝了揚塵在線監測設備,通過“天眼”平臺,實現全方位無死角揚塵防治監管,在全國首創“互聯網+監管”的綜合治理模式。 事實上,類似揚塵的空氣污染現象,早已成為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一大“心頭之患”。 空氣污染,你怎么看? 有關“空氣質量”的話題每次登上熱搜都會引起網民們的熱議,“確認過眼神,我看不到你人”是霧霾天里出門的真實寫照。 在近些年的“網言網語”中,我們發現,越來越多的網民建議,把網絡智能技術融入空氣污染的治理手段中,以實現空氣污染治理更加高效化—— 網友“sparklin090”:“‘互聯網+’是時候拿出來治治霧霾了,自動化智能化防治應該成為未來大氣污染治理的主要手段?!?;網友“Dun_藍”:“希望以后的藍天不是‘現象藍’,而是‘一直藍’,我們的技術除了用在改良口罩,更應該用在空氣治理!”;還有網友表示,智能手段在各方面都有不可比擬的優勢,人工智能應該從“人工”轉向“智能”,要普及智能技術治理手段。 正如網友們期望的,目前全國各地的污染防治系統都日趨完善,而在這其中,網絡智能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,網絡智能在大氣污染的每個小環節都有“大智慧”。 道路千萬條 監測第一條 2013年9月,國務院印發《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》。目前,大氣污染情況有所好轉,但霧霾仍然來無影、去無蹤,基本靠風、基本靠吹。 “霧霾成因有車輛、農業等多種說法,但車輛限行并未減少霧霾,因此,大氣污染防治還要加強成因研究?!庇嘘P專家指出,查找污染源對污染防治很重要,建議形成廣覆蓋的監測網絡。 在全國各地的監測系統中,網絡智能技術穩坐“C位”—— 哈爾濱建立包含衛星遙感、無人機、地面監測站在內的一體化環境質量感知體系,天地空同時運轉,精準“鎖定”污染。 西安則利用“云計算”和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,建立空氣質量預警監測體系,同時通過各處理器的協同作用,確保監測系統的測量精確度,遠距離傳輸數據信息,完成對氣體濃度、環境溫濕度等信息的處理工作。 網絡技術在大氣污染監測中的廣泛運用,為大氣污染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精準的信息定位和精確的數據支持。 網絡智能:污染防治我有招! 網絡智能不僅在監測環節大展身手,在治理環節也有“獨一份”的能耐。 在北京,技術人員利用大數據分析系統、云計算平臺,綜合分析大量衛星數據和地面物聯網監測點數據,提前布置預警工作,成功在重污染天氣及時啟動預警,并做好相關防治工作。 汽車尾氣排放是大氣污染的重要源頭之一。ETC是通過微波短程通訊,利用計算機進行后臺結算的不停車收費方式。ETC的使用將使車輛的油耗和尾氣排放量大大降低,從而實現二氧化碳排放的減少,達到控制交通污染源的目的。據了解,全國計劃今年年底基本實現ETC全覆蓋。 “天眼”“無人機”、無線傳感器、物聯網技術……這些看似和環?!盁o關”的智能技術讓我們的污染防治“充滿智慧”,從監測到治理調控,未來,網絡智能依然會助力我們的環保技術更加高效、精準。 ☉見習記者 葉祺敏 責任編輯:吳榮光 王心如 |